世界和平親善會百家姓【大禹佀氏文化】1121
发表时间:2019-03-11 00:00 世界看中国中国有世界 两岸姓氏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佀姓文化形象代表佀同阳,因缘际会,立志寻根两岸佀氏文化的渊源,近年来一直为佀姓文化的历史与传承进行两岸的寻根与交流。 2020年10月佀氏代表佀同阳主持厦门金鸡百花电影节分会场活动时 与世界和平亲善会理事长余淑琴进行两岸姓氏文化交流 佀姓的由来: 禹,姓姒,名文命(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),字(高)密。史称大禹、帝禹,为夏后氏首领、夏朝开国君王。禹是黄帝的玄孙、颛顼的孙子(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)。其父名鲧,被帝尧封于崇,为伯爵,世称“崇伯鲧”或“崇伯”,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。 相传,禹治理黄河有功,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。在诸侯的拥戴下,禹王正式即位,以阳城为都城,一说以平阳为都城(或在安邑或在晋阳),国号夏。并分封丹朱于唐,分封商均于虞。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,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。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、舜齐名的贤圣帝王,他最卓著的功绩,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,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。后人称他为大禹。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上(今浙江绍兴市南)。 夏、侯、窦、鲍、包、曾、费、越、欧阳、欧、戈、相等姓氏均为大禹后裔。(取摘齐图腾) 帝禹像 禹是黄帝的玄孙、颛顼的孙(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)。出生地一说在汶山石纽地区;一说在石坳。母亲是有辛氏之女,名叫女志,也叫脩己。禹幼年随父亲鲧东迁,来到中原。其父鲧被帝尧封于崇。帝尧时,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,百姓愁苦不堪。帝尧命令鲧治水,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,鲧用障水法,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,但水却越淹越高,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。接着禹被任命为司空,继任治水之事。 禹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,召集百姓前来协助,他视察河道,并检讨鲧治水失败的原因。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,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,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,疏通了九河。治水期间,禹翻山越岭,淌河过川,拿着测量仪器工具,从西向东,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,树立标杆,规划水道。他带领治水的民工,走遍各地,根据标杆,逢山开山,遇洼筑堤,以疏通水道,引洪水入海。禹为了治水,费尽脑筋,不怕劳苦,也不敢休息。他亲自率领老百姓风餐露宿,过家门而不入,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,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,再引入海洋。经过13年治理,终于取得成功,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。因为治洪水有功,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,尊称他为“大禹”,即“伟大的禹”。(取自齐图腾) 公祭大禹陵:历久弥新的精神传承 逝水移川,高陵变谷,追思禹功。今天,谷雨时节,人们又在会稽山下公祭大禹陵。 大禹东巡狩于会稽而崩,千古禹风从此在中华大地传颂不绝 1995年4月20日9时50分,公祭大禹陵典礼在大禹陵隆重举行,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、孙孚凌,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领导,省、市领导,港、台同胞,驻华外交官,外国友人及各界代表一千余人出席祭禹大典。 1995年5月15日,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亲临大禹陵视察,回京后为大禹陵牌坊题写了坊额。公祭大禹活动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。(取自兰亭书会) (报纸截图:1995年4月21日《绍兴日报》头版报道了绍兴首次公祭大禹陵的盛况。) 1995年公祭大禹之后,在绍兴形成了一个制度:十年一大祭,五年一小祭,年年有民祭,采取公祭与民祭相结合的方式,每年举行祭祀活动。从2005年开始,改为每年公祭。 23年来,禹风习习,祭禹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大事,成为绍兴城市的品牌和名片。 2005年,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指示,要办好公祭大禹陵活动。2006年绍兴公祭大禹陵时,习近平致信绍兴市委,对公祭大禹陵活动作出重要指示:“公祭大禹陵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。大禹以其疏导洪患的卓越功勋而赢得后世景仰,其人其事其精神,展示了浙江的文化魅力,是浙江精神的重要渊源。” 习近平同志有关公祭大禹的指示,成为浙江弘扬、传承大禹精神新的动力,翻开了浙江精神的新篇章。 2007年3月1日,国家文化部回复浙江省人民政府,同意2007年公祭大禹陵典礼由国家文化部、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,绍兴市人民政府承办。从2007年开始,公祭大禹陵典礼升格为国家级祭典,标志着中华民族祭祀先祖形成了“北有黄帝陵,南有大禹陵”的格局。 (取自兰亭书会)
佀钟像 佀钟,字大器,郓城人。成化二年进士。授御史,巡盐两淮。按浙江还,掌诸道章奏。汪直讽钟劾马文升,钟不可,被谮杖阙下。以都御史王越荐,擢大理寺丞,再迁右少卿。寇入大同,廷议遣大臣巡视保定诸府,乃以命钟。居数月,即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。河间濒海民地为势家所据,钟夺还之。召为刑部右侍郎。丁内艰,僦运艘载母柩南还。督漕总兵官王信奏之,逮下吏。会当路方逐尹旻党,而钟与旻为同乡,乃贬二秩为曲靖知府,改徽州,复入为大理寺左少卿。 弘治三年,以右副都御史巡抚苏、松诸府,尽心荒政。召为户部侍郎总督仓场,寻改吏部。十一年迁右都御史。居二年,进户部尚书。
|